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7:54    次浏览
最近这几天,每天都被网约车新政的相关文章刷屏,京沪广深四地网约车新政出台后,确实因为一些本地户籍、号牌或轴距、排量的高门槛限制,招致了各种争议。但对地方网约车新政的态度,我们从中也能发现一些变化:一开始是情绪化的质疑,特别是沾染上户籍这码事,很容易一边倒。但随着事态的进展,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声音。这样甚好!理不辨不明,事不鉴不清。有人为滴滴打抱不平,认为地方政府是在用行政力量“欺负”一家企业,而且还是国家一直鼓励发展的分享经济。当然也有诸如《滴滴已死》类的文章,认为滴滴一开始就被资本“绑架”了,不得不烧钱补贴,结果疯狂成长起来的模式离分享经济渐行渐远。更有说法认为,滴滴低估了政策层面的影响,总以为体量大了,一切都好说话。好话赖话一大堆,地方政府的网约车新政确实“过严”,而滴滴所打造的“共享经济”的乌托邦也确实过于理想化。不过,围绕着滴滴模式谈了这么多,我们更想回放一下滴滴这几年走过的路,看看到底哪几步棋走错了。与地方政府唱对台戏不明智先来看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四地新政同时放出来,肯定是心照不宣的。对于本地户籍、外地号牌禁入及车辆轴距、排量等限制,滴滴立马就发出了一篇更像是“声讨”的檄文,虽然态度上是“商量”的口吻,摆出了解决人口就业、新政会导致大量人失业、与鼓励分享经济的政策不一致等说辞,一副明里暗里与地方政府“掰手腕”的姿势。这更像情绪上的“发泄”,但也确实有情可原。因为如果按照地方新政严格执行的话,保守估计的话,滴滴平台上一半以上的车辆和司机都会被强制退出。对滴滴这样C2C的模式来说,是最致命的打击。因为本身靠的就是供给侧的大量车辆和司机,一旦鸟兽散了,所谓的叫车时间、用户体验也就灰飞烟灭了。所以说,滴滴搞出饱含情绪的官方回应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只不过,随后的舆论开始指责新政,并频频拿户籍制度和地方保护的种种弊端说事,就有些不理智了。这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,站在市场和大众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政策法规,必然是千疮百孔,有太多的“荒唐”和滑稽。但如果站在政府的角度,特别是涉及到交通出行这个本就不“市场化”的领域,所谓的户籍限制、人口控制、根治大城市病、避免交通拥堵等限制,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,根本不会讲公平、市场化,甚至合理不合理。当然,你甚至可以把这个看做是“不可抗力”。总之,面对新政给自己的打击,滴滴唱对台戏的做法显然不明智,也显然高估了自己。 对专车、快车等的定位和判断出错了仔细审视下地方网约车新政的口径,摆明了是让网约车回归到“出租车的补充”的位置上去,也就是说,网约车作为出租车形态的一种。自始至终,政府给出的定位就是“高价、中高端商务出行”,必须比出租车的档次高、价格高,进行差异化的经营。这一点,其实相关交通部门很早前就给出了定论。但滴滴、优步们从一开始就不“承认”这样的地位,结果现在发展成了披着移动互联网外衣的新型出租车平台,喊着要把传统出租车的生意和饭碗砸了。倒是神州专车的老大陆正耀看得很准,一开始就定位在中高端商务出行领域,不与出租车争利。地方新政出台后,神州的影响就很小。今年7月份,交通运输部出台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时,很多人狂欢,认为给了网约车合法的身份,终于可以“转正”了,而且比去年的征求意见稿有了一定的改善。其实,当时的暂行办法将网约车的价格、数量等执行细则下放到地方政府,给地方充分的自由裁量权,就已经注定了可能是一出“反转戏”。归根结底,还是滴滴没看清自己的身份,通过大规模补贴,价格上比出租车还便宜,结果一发不可收拾。回过头看,这个定时炸弹终于炸了。抛弃出租车,烧钱补贴的资本游戏不可取我们一直讲互联网+,滴滴最初把橄榄枝抛给了出租车司机,通过补贴,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很快都迁移到滴滴平台上了,“招手打出租”成了历史。但滴滴走了一步臭棋,选择一茬一茬的收割,先是抛弃了出租车,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,引入了大量私家车车辆。现在随便打辆出租车,哪一个不是怨声载道。说白了,一开始如果不去“撒钱”,也不会招致这么大的怨气。而后又推出了专车、快车、顺风车,几乎是跷跷板的效应,哪边补贴高,用户和司机就流向那里。结果是一旦停止或减少补贴,乘客和司机都骂娘。所以说,症结就出在烧钱补贴的过度扩张战术上,与快的、优步搞军备竞赛。表面看起来,随着用户和车辆体量的增大,订单单日突破千万量级,估值水涨船高达到了350亿美元。但实际上里面存在明显的误区,一旦停止补贴的话,有多少用户会留下来,又有多少私家车继续拉活。从最近几个月的媒体报道中,恐怕已经看到结果了。所以有过激说法认为,滴滴、优步发展至今,商业模式上已经有些“畸形”,本质上已经成了一桩资本生意。我们一直在讲,快即是慢,慢即是快,就是这个道理。当然,这里并不是批评滴滴,仅是探讨对错。严格来说,从全球范围来看,估值680亿美元的Uber相当于全球数家航空公司市值的总和,300亿美元的airbnb与全球最大的希尔顿饭店市值不相伯仲,虽然是新经济代表,也有互联网经济和分享经济作背书,但成长的速度太快了,说不存在“泡沫”成份,有人信吗?收购优步,失去了全球市场的机会相信,网约车地方新政出台后,可能偷着笑的是Uber和特拉维斯·卡拉尼克。虽说Uber如今也持有滴滴不少的股份,一损俱损,但至少不用处理这个大麻烦。试想,如果滴滴没收购优步中国的话,或许因为政策上的限制,优步中国也有可能早“打退堂鼓”了,滴滴顺势就“消灭”了一个对手,更不用出让股份去平息烧钱大战。结果现在还有了分割而治的羁绊,失去了全球市场扩张的机会。当然,这是后话,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。何况滴滴经过这么多轮融资,资本所带来的压力是必然的。或许当时看是最好的选择,合并在一起,开始收割市场。但恰恰这一点有些过于理想化了。只盯在出行上,未能及时布局生态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提一下。当年,开心网疯狂偷菜并裹挟了海量用户后,没能及时完善生态和沉淀下用户,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。滴滴和优步们也应该以此为警示,虽然烧钱补贴的拉锯战拖延了时间,但不得不说,围绕着出行的生态建设迟到了。相比,Uber在海外市场早就涉足了以出行为入口的购物、旅行等延伸的服务领域。其实,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最擅长的生态布局打法,同时也能找到一个商业模式的缓冲区和稳压器,规避过于单一的商业逻辑所存在的隐患。打开脑洞去想的话,存在着很大的想象空间,也有很多路可以选择。当然,这里去分析滴滴可能犯的错误,并不是完全抹杀滴滴三年多时间里的贡献。滴滴的确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,也的确给不少私家车创造了就业和收入的机会,让打车变得更便利,成功倒逼了出租车产业的改革。只不过,在某些时间点上,如果回过头去重新选择的话,可能会走得更稳、更理性。最后,我们也希望网约车地方新政能有所“松绑”,最终通过多方博弈,滴滴等平台能得到一个妥善的“待遇”,一个合法又符合未来出行形态的身份。